勒隆畫廊(Galerie Lelong & Co.)集團,今年首度參加上海西岸,與台北當代,面對亞洲充滿期待,但對眼前亂象,些許憂心。
這家由3位合夥人Jacques Dupin, Daniel Lelong and Jean Frémon,聯手成立的畫廊,從現代藝術入手,走到當代藝術,其中貧窮藝術的推廣,飲譽全球。
目前勒隆畫廊,兵分二路,成立於1981年的巴黎勒隆畫廊,以及成立於1985年的紐約勒隆畫廊。雖然公司資源共用,但為了擴大經營績效,採分工管理,也就是巴黎勒隆畫廊由Jean Frémon, Daniel Lelong and藝術總監Patrice Cotensin負責,Mary Sabbatino 坐鎮紐約勒隆畫廊。
這回參加亞洲藝術博覧會,也是延續分工的概念,也就是說,今年11月開鑼的上海西岸兿博會,由巴黎運籌帷幄,而2020年元月台北當代藝博會,則由紐約組軍。
9月13日我們走訪巴黎勒隆畫廊,藝術總監Patrice Cotensin熱忱接待。這位在該畫廊服務滿30年,諾曼第地區的大學執教,他幽默地出示畫廊主管辦公室門把,雕刻著AM兩字縮寫,正是出自瑞士藝術家傑克・梅第兄弟,以證明該畫廊的歷史久遠,以及無白丁(不乏大師)的事實。
首度率軍參加11月上海西岸藝博會,巴黎勒隆畫廊全力以赴,而且準備許多經典佳作,以回應該集團對亞洲多年來的深切期待。
Patrice Cotensin特別影印了份作品名細,包括已過世的藝術大師如,4件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5件米羅(Jean Miro,1893-1983 )、3件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1923-2012)、5件岡瑟・弗格(Gunther Forg,1952-2013)、2幅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1936-2017)以及存世的藝術菁英,如4幅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1件伊黛・阿德南(Etel Adnan,1925-)、2件大衛・納什(David Nash,1945-)、1件法比恩・維迪爾(Fabienne Verdier,1962-)、1件、Jaume pleasant⋯等等,價值連城。
至於明年元月到台灣參加「台北當代藝博會」的紐約勒隆畫廊團隊,還在沙盤推演中,尚未決定明細。
身為有歷史的國際畫廊,對於全球藝術發展,藏家收藏走向,都高度觀察,參加國際藝博會是投石問路的最簡單方式,藝博會期間的展售成果外,一併觀察各該區域的市場變化。目前勒隆畫廊集團挑選了3個巴塞爾(Basel)藝博會、2個斐列茲(Frieze),以及巴塞隆納、飛雅客⋯等,亞洲方面,香港已經11年,從未購併前的香港藝博會開始,目前希望擴大到上海西岸以及台北當代。
Patrice Cotensin話鋒一轉,提到香港的群眾運動,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問題,他們只有更密切注意後續發展。
至於被問及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直接設立畫廊聚點,Patrice Cotensin慎重地說,政經紛擾之前,香港給人非常昂貴的印象。除外,人才是否到位,也是評估的關鍵因素。
30多年來看畫國際藝術市場的起落變化,Patrice Cotensin語多感觸。他舉例,成立於2002年的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博會,每次舉行,熱鬧非凡,給人驚艶之感,許多畫廊受到鼓舞,跳入當地開起畫廊,多年以後發現,該地區,只有在藝博會期間,吸引進入潮,才有熱鬧景況,平日門可羅雀,畫廊必須理性觀察,不適合躁進,否則風險很大。
香港也是特別例如,2000年左右去香港,畢打行的畫廊零零落落,挾雜古董工藝店,沒想到幾年後,國際畫廊齊聚,又有H Queen 大廈,發展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現在政經情勢丕變,會對藝術產業,帶來怎樣的衝擊,非常需要再作冷靜觀察。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