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Magnetophon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福特萬格勒詮釋布魯克納的代表作

在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的音樂生涯中,對布魯克納的作品抱持特殊的崇敬之意。他認為「布魯克納並不像華格納或布拉姆斯那樣為他的同時代人創作。他的藝術完全是追求永恆,他為永恆而創作。」因此,福特萬格勒詮釋的布魯克納,是純粹而堅定地追求他自己信念中永恆無窮的音樂世界,總是充滿戲劇張力,並常顯現超乎常規的龐大構築力。 1942年10月25至28日的四天時間裡,福特萬格勒在柏林愛樂的舊愛樂廳指揮了1942/43年度的第一場音樂會。首先是周日上午的公開總排練,接著是周一黃昏的正式演出,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天,相同的節目又重複登場。曲目包括葛路克歌劇《阿爾賽斯特》序曲、柏林愛樂的大提琴首席提博爾·德·馬庫拉(Tibor de Machula)擔任獨奏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最後是壓軸曲: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 當時德國已率先開發出磁帶錄音機Magnetophon,可錄製像布魯克納交響曲這樣長時間的曲目,並將此應用於廣播等用途,以磁帶記錄珍貴的音樂遺產。福特萬格勒這系列二戰時期錄音,以1942年3月的貝多芬第九號為首,包括第四、五、六、七號,以及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四號、布魯克納第五號等。儘管身處戰火這種將悲慘歲月,福特萬格勒在這些演出中仍將藝術推向極限,自身也達到指揮藝術的顛峰。其中的布魯克納第五號自首度唱片化以來,大多數布魯克納粉絲都說:「這不是布魯克納,而是了解福特萬格勒詮釋手法的重要演出。」 毫無疑問,這確實是第五號的稀有傑作,與我們數十年聽到的布魯克納第五號相比,可說是來自另一次元的詮釋,它不僅是布魯克納第五號,更是「屬於福特萬格勒的個性化演出」。 第五號是布魯克納唯一一首第一樂章緩慢撥奏開場的交響曲,從下降然後上升的低音弦撥奏,成為全曲中幾個重要主題的共享動機。即使在現場演奏中,除非極為專心聆聽,否則你無法聽到這些開頭的最弱音。弱音展開後,每一音符好像在進行探索一樣,以嚴肅的步伐支撐著弦樂的對位法前行。下一刻,突然間,巨大的弦樂和木管在激烈的節奏中發出了巨大的三和弦,隨後是壯闊的銅管齊奏。此處穿透式的響鳴,柏林愛樂銅管部隊的深沉力量令人震驚。福特萬格勒將這樂章逐步透過極大的張力,匯聚成恢弘的構思,從再現部第283小節開始的「對位法叢林」,可說是布魯克納獨特、精密書寫風格的展現。 慢板是布魯克納創作這首交響曲的開端,這樂章開頭伴隨著三連音,雙簧管的抒情主題以雙連音出現,這種節奏的緊張感令人印象深刻。從第31小節開始的第二主題,有著豐富和聲,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美妙歌唱,銅管在弦樂細微動作的背景下的明亮吹奏,以及定音鼓在各處以極弱音量散發的陰暗預感等,都展現了布魯克納將這首力作稱為「幻想曲」的意圖。福特萬格勒在解讀這些意圖時,時常採用極端手法,如處理持續極弱音的絕妙技法,即使冒著弦樂可能的雜亂風險,也奮力向前。 詼諧曲的第二主題強調了樸實快樂的蘭特勒舞曲(Ländler)風,福特萬格勒以其獨特的速度感演完此樂章。儘管不像1944年指揮布魯克納第九號詼諧曲那麼極端,但也是一氣呵成。 第五號的終樂章以過去未曾見的巨大規模完成,奏鳴曲結構由3個性格各異的主題構成,而在展開部中,布魯克納實現了對位技法的精妙,建構出壯觀的雙重賦格,使之成為複雜而宏大的終曲。福特萬格勒大膽的彈性速度手法,充滿了他獨有的自信,沉重的低音震撼全場。尤其在這個樂章結尾處,福特萬格勒特別增強了銅管樂器的力度,讓最後的合奏更具戲劇化效果,並產生極大的衝擊性。 這份錄音還有個故事流傳。二戰期間,在德國一小部分人已能在家使用磁帶錄音機聽音樂。德國電器公司AEG將錄音用的Magnetophon K4,簡化為純播放Magnetophon K5,提供給該國的達官貴人,而希特勒當然是第一位受益者。 見證人是當時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戈培爾在希特勒1942年剛過完生日不久於日記中提到,元首收到一套Magnetophon磁帶機當做生日禮物,並開始使用。 1944年4月21日的日記中,戈培爾說,他送一份磁帶錄音給希特勒,內容是福特萬格勒指揮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希特勒非常高興。不過,戈陪爾顯然是記錯了,磁帶的錄音應該是第五號交響曲,這場長達69分鐘的演出,動用了四份原始磁帶收錄,音質相當優異,好到讓人難以置信。 目前,這場大戰期間留下布魯克納第五號錄音,已推出好幾個CD版本。例如,1981/84年美國布魯諾·華爾特協會的出版、1989年德國DG的發行,2005年日本Opus藏的版本,以及2006年由俄羅斯Melodiya推出的CD等。還有一些音質有問題的CD也相繼現身。這些CD是以各式各樣的音源轉錄,而轉錄的品質不一,有的很好,也有些很不理想。 事實上,當時的原始磁帶被前蘇聯紅軍「綁架」到俄羅斯後,至今處於失聯狀態。身為俄國國營唱片公司的Melodiya,當然能有更好的音源進行後製處理,但德國唱片公司DG則只能採用1987年俄國首度歸還的拷貝帶轉錄成CD。此外,各唱片公司的母帶處理和數位重製的技術也不一。有時會完全失去現場氛圍,有的會任意添加迴響,有的為降噪而犧牲音質,有的會大幅削減高頻,有些甚至在數位化過程出現干擾聲。 德國福特萬格勒協會最後發行的CD,內容就是這場布魯克納第五號。該協會是以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簡稱RBB,即過去的SFB)擁有的磁帶進行轉錄。後製處理儘可能尊重原音,音質相當驚人。樂團自然、立體、透明且豐富的聲響讓人驚訝。只有一處不得不「動手腳」,因為原磁帶終樂章開頭少了兩聲撥弦,只好找第一樂章完全相同的樂段補上。 另外,關於音準問題,當時採用的是1939年倫敦國際會議上確定的國際標準音A=440Hz,所以這裡也相應調整。至今為止,大部分的CD都把音高設得太高,例如1989年的DG版就設定為444Hz,導致演奏時間變短,整體失真。 有人說,福特萬格勒式的漸快會破壞布魯克納的本質,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處理手法反倒讓布魯克納的本質浮現出來。大戰期間的布魯克納第五號絕對是福特萬格勒詮釋布魯克納的代表作,如果你喜歡第五號,更該感受一下這場把柏林愛樂本領逼到極限的驚異演出。 blue97:《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