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柏林愛樂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與名團的美妙相遇 指揮家肯培的柏林歲月

魯道夫肯培(Rudolf Kempe)是誰?新世代的樂迷恐怕對他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在K字輩眾多指揮巨星當中,他的名氣遠不如卡拉揚、克倫培勒、克萊巴等人,如果你沒有偏好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不會知道他是這方面的專家,如果你很少聽歌劇,更不會知道他在華格納詮釋上的貢獻。很可惜,肯培死於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 肯培只比同輩指揮汪德(Günter Wand)大2歲,但肯培去世時,汪德才準備要以布魯克納詮釋者之姿揚名立萬。其實,肯培與汪德對音樂藝術的態度很相似,肯培自認是「最後一位大聲談論嚴謹與技巧的人」,他年輕時的成功是來自忠實地演奏樂譜上的音符,但奇妙的是,他指揮下的音樂依舊能聽到蘊藏著豐富的生命力。 1954年底,指揮家福特萬格勒辭世,群龍無首的柏林愛樂還拖欠EMI德國分公司Electrola一些錄音合約,EMI高層於是開始尋覓適合人選。其實早在1953年8月,EMI製作人比克內爾(David Bicknell)就收到肯培經紀人的來信,提到肯培希望加盟EMI,但比克內爾直到一年多以後才展開談判。1955年5月,肯培與Electrola終於達成為期3年的獨家合同,同年6月下旬,肯培立即被安排與柏林愛樂錄製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由於聖海德薇大教堂合唱團沒有白天的空檔,錄音改在晚上上陣。而上午的時間,肯培搭配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錄製了馬勒《悼亡兒之歌》,後來又陸續完成布拉姆斯第二號及舒曼第一號交響曲。 肯培與EMI最初幾年的關係還算不錯,不過偶而會發聲分歧,例如,肯培希望得到更多的選曲自由。1960年,比克內爾向肯培的奧地利經紀人表示,他們在肯培的唱片上投入大量資金,但沒賺到錢。肯培希望留在EMI,不過高層卻有所保留。 1959年9月肯培指揮柏林愛樂留下貝多芬第三號錄音,這也是最早的立體聲錄音之一。當時克路易坦(André Cluytens)與柏林愛樂已展開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製。肯培這張柏林版的《英雄》雖沒有晚年指揮慕尼黑愛樂的完整錄音知名,但這次的演出保留了福特萬格勒時代的基調,樂團厚重紮實的音色依舊,有趣的是,5個月前,克路易坦帶同一樂團錄製的《英雄》,與肯培的演出風格截然不同。無論是管弦樂的平衡或詮釋上的見解,兩位指揮家有極大的差異,肯培的版本聽起來就是道道地地的德國風格。 肯培與柏林愛樂還留下一套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錄音時間恰巧從單聲道跨越立體聲初期。因此,第二、第四號是單聲道,第一、第三號是立體聲。不確定肯培這系列錄音最初是否就將目標設定為「全集」?第二、四號錄於1955-56年,第一、三號錄於1959-60年,相隔有一段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因為肯培在1956年的B肝病情加重,也許錄音時程因此延期,倒讓單數號交響曲最終以立體聲留下,可說是幸運。 另外,肯培開始這系列布拉姆斯錄製的前一年,福特萬格勒去世,卡拉揚在同年4月接掌柏林愛樂。換句話說,肯培是在卡拉揚上任後開始錄製布拉姆斯(1955年6月)。兩人當年的布拉姆斯錄音順序很相似,卡拉揚1955年與英國愛樂管弦樂團錄了第二、第四號,1955-1961年分別與維也納愛樂錄了第一、三號,這也許是巧合吧,但很有趣。 50歲的肯培與柏林愛樂的布拉姆斯錄音,相較生涯後期的慕尼黑版,基調幾乎沒有改變,這意味著肯培的布拉姆斯詮釋手法在20年前就已確立。肯培的演奏仍帶有福特萬格勒時代的遺風,加上年輕時期犀利的指揮風格,帶來了與慕尼黑版不同的魅力。銳利的開場,波濤洶湧的熱情,翻江倒海的力度,音樂始終充滿力量持續邁進,這套全集讓像是古老樂團與年輕指揮一次美妙的相遇,若說慕尼黑版充滿木的芳香,那柏林版則像是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