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太歲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鄭自隆》新春試筆4:安太歲

照片說明:指南宮太歲殿(鄭自隆/攝影)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很多台灣人都知道過年要「安太歲」,安太歲已成了台灣歲俗,也是許多廟宇的重要收入,熱門的廟還得搬板凳排隊占位置。 「安太歲」許多人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所謂「安」是供奉,可不是求安心的「安」,「太歲」是星宿信仰,由於木星繞行太陽一周要12年,所以成了12個「地支」,為方便記憶就搭配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所以唐寅,號「伯虎」,香港有個明星叫「午馬」,或是很多人名字中有個「辰」字,都是地支概念的取名。 「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個,是殷商時期的計序單位,也用來命名或紀時,在青銅器銘文或甲骨文都可以找到這些字。 所謂「甲子」紀年就是由「天干」與「地支」交叉排列而成,但對數學敏感的人應該納悶,天干有10個,地支有12個,數學的排列組合照說10x12=120,所以「甲子」應該有120種組合方式才對,為什麼「一甲子」只有60年循序出現? 古人對「甲子」的排序方式是單數的天干對應單數的地支,雙數則對應雙數,所以甲子之後是甲寅,沒有「甲丑」,子是第1碼,單數;寅第3碼,單數;跳過雙數第2碼的「丑」,也不會有第4碼「甲卯」;同樣的天干第2碼「乙」,對應的地支是雙數第2碼的「丑」,所以有乙丑、乙卯、乙巳,但無單數的「乙子」、「乙寅」或「乙辰」。 會如此處理,應該是古人壽命短,很少活過一甲子,所以用60年計數就足夠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嘛,但現在60個甲子計數當然是不夠用的,每個人61歲時都會重複碰到出生時的甲子紀年,再周而復始;如此會有一些小麻煩,如明清某位天才又長壽的書家,作品署上「壬寅」,而他一生有兩個壬寅,後世考據判斷會有是年輕或晚年作品的爭議。 很多人誤會太歲只有一位,不對,60個甲子紀年對應60位星宿,星宿歸斗姥管,60位星宿每年輪值當太歲,就像部隊的值星官一樣,只不過值星官每週輪值,但太歲是每年輪值;指南宮上方的凌霄寶殿,一樓兩廂房就設有太歲殿,屋頂雲朵星宿,金碧輝煌,供奉60位太歲立姿塑像,雄壯威武,輪值的太歲,廟方就會為其披上彩帶,如同部隊的值星官,果然天上人間一體。 本命年就是自己生肖相同的那一年,每12年都會遇到一次,但為什麼碰到自己的本命年,就是「犯太歲」?太歲明明是守護神,而非兇神或煞神;宗教現象本就有各種自圓其說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太歲位尊,黎民迴避,以免對沖;但另外一種說法或許更有說服力,12世紀金朝章宗皇帝完顏璟母親生病,祭拜本命星君得以痊癒,因此流傳民間,演化為習俗。 從農曆12月24日的送神到元月15日元宵,其間每一天都可以「安太歲」,太歲是鎮宅保平安,所以在自家家裡安太歲會比到廟裡合適,我就在家裡安太歲。 但教授清貧窩居陋室,家中並無神案,我是將太歲符貼在門外牆面,太歲符用紅包袋自己寫,裡面裝上壓歲錢,太歲符這樣寫「謹供奉請□□值年太歲○○星君鎮宅平安」,下款署自己的名字,寫上「敬立」,並在上述期間,如正月初四接神日,拜拜上香,禮畢後套上立保諾保鮮塑膠袋,然後張貼一整年。 太歲符的□□即甲子紀年,2021年為「辛丑」、2022年為「壬寅」;○○為值年太歲尊諱,2021年為「楊信」、2022年為「賀諤」。 臘月24日送神送走楊信星君,正月初四接神迎來賀諤星君,年年如此行禮如儀,求的就是歲歲平安。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