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台商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無聲咖啡全是聽障員工 台灣老闆帶他們在深圳創業

深圳的華強北,最多的是3C產品和手機配件,近日,一家由台灣人創業的「無聲咖啡」襯托出華強北的另類氣質。這家「無聲咖啡」店員全部都是聽障人士,顧客需要通過掃碼完成下單,如果有額外的需求則可以通過語音辨識系統表達,再搭配手寫板和店員溝通。 這已經是華強北第二家「無聲咖啡」店,老闆楊元成是唯一聽力正常的人。來自台灣的楊元成在2020年開始創業,這個公益項目的起步,要從5年前說起。 2019年他發現一家米粉店裡聘請的都是聽障人士,在結識了老闆之後,考慮到公益需要商業支援,他詢問老闆可否幫忙做品牌推廣。一來二去之下,他也和店裡的聽障職員混熟了。為了和員工溝通,老楊學習了手語。他開玩笑地說:「也是擔心他們偷偷罵我啦哈哈!」 2020年,楊元成帶著4個聽障夥伴嘗試做外賣(本無缺輕食廚房),做果汁、沙拉之類的輕食,生意做得很成功。2021年,他帶著聽障職員在福田CBD,開了第一家實體品牌店,周邊多是年輕族群,對於聽障人士創業他們接受度很大,生意一下就做起來了。 2023年,老楊接觸到德義基金會參與了「益加小站 慈善商店」項目,最重要是心態上的培訓,想教會他們不要有那種「等、靠、要」的心態,希望他們能夠走出那種自己的舒適圈,出來勇敢地面對社會。 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當上店長,老楊把他們推向台前。在台灣時,老楊就涉足過公益捐贈、愛心幫扶的項目。但在他看來,這些都是輸血式的公益模式,有沒有辦法做一個造血式的公益模式,自己先養活自己,然後再去幫助其他人? 為了鼓勵聽障員工積極參與創業,老楊公司的利潤分紅的激勵機制。員工的工作熱情也被鼓舞起來了。來自安徽的潘鵬是華強北街道福強社區「無聲咖啡」的店長, 2020年在行業內聽說老楊在帶著聽障人做餐飲也一起過來打拚。 儘管聽不見,但聽障職員的手寫速度遠超正常人,「這杯咖啡做得怎麼樣?」「果汁的甜度您還滿意嗎?」手寫板成為了他們與顧客溝通的重要工具,在通過語音辨識系統獲取顧客的想法後,他們會馬上在手寫板上回應。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為了讓更多聽障人能夠打開芥蒂,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老楊在很多場合都會把他們帶上現場演示手語,讓學習者能夠直觀感受和聽障人溝通的過程;南方科技大學手語社團老楊去講課,他也會帶上員工們做助教,「他們非常興奮,拿著手機一直拍,就是為了告訴媽媽自己也站上大學的講台了。」青年咖啡培訓的體驗課,老楊會鼓勵他們上場,告訴社會聽障人也可以做好咖啡的同時,也讓他們通過切磋來增進自己的技能。 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當上店長,在於老楊的初衷,「未來如果他們想回老家去開店,我願意去資助他們」,但這些投奔老楊來深打拼的年輕人,都沒有離開這座城市的想法。潘鵬寫下,「他人很好,就像爸爸一樣。」「爸爸」是大部分聽障職員對於老楊的概念,他們來到深圳投奔他,在他的呵護下留在了這座城市。 台灣老闆的公益與創意的結合,加上大陸員工的勤奮不懈,「無聲咖啡」卻飄出香噴噴的情感與熱滾滾的業績。

王彩鸝/台商花了十幾年時間在尋根訪祖

奇人.狂人.善人~我所看到的林光清。 跟林光清董事長初次見面,是在桃園機場出境大廳。在那之前,林光清的名字很陌生,也不知道蘆竹湳在哪裡。我卻成為「家在蘆竹湳」這本書的作者,是機緣巧合,也許是上天的安排。 2017年夏天,我的大學同學兼閨蜜好友蕙苓突然來了一通電話,提到她正在為林董幫蘆竹湳祖厝重建過程拍紀錄片及出版一本書,十天後要赴福建漳浦及江西景德鎮拍攝,因時間倉促,出版社的寫手來不及隨行,問我可否當救火隊,幫忙寫外拍的篇章。 聽到有一個台商事業成功後,竟然花了十幾年時間在尋根訪祖,他要重建的老房子所在的社區被工廠大煙囟包圍,早已磚圮瓦殘,竟還要比照古蹟修復的規格,且重金從日本買回從台灣砍伐的千年檜木,還要做磚雕說家族及那個時代的故事……。 真是奇人! 從事新聞工作逾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我,豈能錯過這麼有趣人物和故事?二話不說,馬上跟報社請特休假跟著林董及紀錄片團隊出發。那趟拍攝記錄工作發生了很多奇妙的巧合。 第一個巧合,在桃園機場航空公司櫃台,我們一行人十幾本護照一起辦check in,登機後發現身旁坐的就是林光清,我馬上拿出錄音筆開始訪談。第二個巧合,在景德鎮古窯出外景,拍攝過程中晴空萬里,拍好大夥上遊覽車吃便當,突然下起滂沱大雨;吃完便當到下一個拍攝景點,天空又放晴了。這般老天配合的情景,在七天拍攝過程中發生了三次。第三個巧合,那時正值2017年金磚五國會議中在廈門召開,所有車輛進廈門都要經嚴格的安檢,人員全須下車、行李打開檢查,輪到我們搭車的巴士安檢時,公安上車後環視一眼,就開了一張通行證放行。 種種天賜巧合,讓我聯想起《二十四孝》裡的臥冰求鯉。林光清藉著重修祖厝、慎終追遠的「初心」,無非是一個「孝」字。原來,孝能感動天,不只見於古籍的記載,我也真真切切地見證了。 這個火裡來、浪裡去,在兩岸陶瓷業闖出名聲的硬漢,卻是我此生採訪過最愛哭的男人。在東莞協和廠會客室採訪時,提到過世的父親,先是語帶哽咽,接著哭得說不出話來,我能做的是默默遞上一整盒面紙….。在景德鎮龔記瓷板行,他用手撫摸著龜裂的「龍眼樹下」磚雕上阿嬤和父親的身影,又掉下男兒淚。在台北內湖「瓷林」辦公室跟他核對書稿時,書裡有一段描述他的母親白天揹著他,一手忙家務,一手餵他喝米漿;夜裡用塊布綁在床兩側當搖籃,輕搖著好動的「阿清」入睡。我告訴林董: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滿滿的愛。那一刻,他的眼角又閃著淚光。 他把對「家」的那份刻骨銘心的感情,都融入六塊磚雕的製作。從設計、數十道繁複的工序到成品,前後超過一千個日子,相同的心力若投入陶瓷廠的產值,恐怕是百萬美元都不只!為了重修祖厝,他不惜重金從日本買回台灣千年檜木,還為此利用買下祖厝後方的一塊地上,搭建一座木藝工坊,只為重修一座八十年前蓋的尋常百姓家的三合院。 真是狂人! 林家祖厝落成日,林光清同時舉辦追思父親林沂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會,在大庭廣眾下真情流露,再度掉下男兒淚。他對父親的懷念,祖厝只是一個載體和圖騰,他更把「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的林家庭訓,進一步發揚光大,從臺灣到大陸,默默行善的腳步一以貫之。 孝養父母的極至表現,不只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更要養父母之志。林光清把他對父母的孝思,更擴及家族、人群、社會且超越地理界線。 真是善人! 完成此書寫作之後,讓我對「家」的意義有更深層的感觸。家,是人格與教育的起始點,也是心靈的歸宿。希望您讀完《家在蘆竹湳》這本書,也能找回家的感動。 作者為資深記者 ●原為「家在蘆竹湳」書序,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