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名醫會客室】小孩吃就吐 原來是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作怪

小明是一位9歲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患者,1年多前開始沒有辦法正常吃東西,常常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最後甚至吃東西就會馬上有噁吐感,最近3個月症狀加劇,吃東西吐不停且體重驟降,從21公斤掉到18.5公斤,經由門診住院檢查,醫師研判為十二指腸腸阻塞,並確診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發生率約0.013~0.3%,涉及十二指腸的第三部分受壓,十二指腸是小腸的上部,剛好經過胃,這種情況發生在十二指腸的第三部分被兩條動脈壓縮,身體的主動脈稱為腹主動脈 (AA) 和它的一個分支稱為上腸繫膜動脈(SMA),SMA 為小腸和結腸的第一部分提供血液供應,SMA 對 AA 的壓迫會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不能順利排入空腸(小腸上段),因此無法獲得適當的營養,從而導致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壓迫引起的疼痛會使人虛弱,引起“食物恐懼症”並加重病情,噁心、嘔吐是十二指腸受壓的表現,當體重持續下降時,腸系膜脂肪墊減少,導致 SMA 和 AA 之間的角度減小,從而加重壓迫和阻塞,這是一種排除性診斷,即必須排除許多其他更常見的診斷,及時診斷和早期治療對於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死亡至關重要。 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的夾角正常人大約為38度到56度,這位病患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的夾角兩者間的夾角只有26.4度,距離縮短而壓迫到由兩動脈間通過的十二指腸,會造成十二指腸阻塞及急性胃擴張的症狀,大部分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與後腹腔脂肪或結締組織流失有關,常見原因如癌症、嚴重外傷、營養吸收不良症,或是神經性厭食症等,因病而變得太瘦,脂肪消失,使得腸子被血管夾住,另外也有解剖位置異常,使得十二指腸懸吊太高或上腸繫膜動脈起源處過低,都增加十二指腸被夾住的機會。 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因人而異,有時症狀很輕微,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加重,如果不進行治療,某些人的症狀可能會嚴重致殘,最初的症狀是非特異性的,有時症狀會來來去去(間歇性),常見的症狀可能包括噁心、嘔吐、腹痛、消化不良和早飽,在這種情況下,儘管食物或飲料很少,但由於胃沒有排空,患者仍會感到飽,胃裡充滿了數小時前攝入的液體或食物,當胃排空延遲時會發生便秘,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會嘔吐,當阻塞變得嚴重時可能會變成膽汁,即綠色或黃色,進食或飲水後,右側臥位或左側臥位(右側或左側朝下)或面朝下(俯臥)雙臂和雙腿向上(膝蓋靠近胸部的位置)可以緩解胃部不適,攝入食物或飲料後腹痛可能會很嚴重,因為 SMA 的搏動變得更強並撞擊十二指腸。 一些受影響的個案也可能患有胡桃夾症候群,其中左腎靜脈(腎靜脈)被 AA 和 SMA 壓迫,大多數受影響的人沒有任何症狀,但受影響的人會出現左側腰痛和骨盆疼痛,並且尿液中可能有血尿。 成因 小腸是一條長而曲折的管子,連接胃和大腸,大腸末端為肛門,小腸分為三部分,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每個部分都具有消化和吸收先前在胃中消化的營養物質的作用,十二指腸是小腸的第一部分,直接與胃相連,它有四個部分或部分,當十二指腸被 SMA 壓向 AA 導致阻塞並阻止食物或液體進入小腸的其餘部分時,就會發生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患者會表現出噁心、嘔吐和上腹痛,主因是SMA 周圍和 AA 後面的腸系膜脂肪墊缺失,繼發於飲食失調、吸收不良、胃旁路手術、外傷、惡性腫瘤和炎症等任何原因導致的過度體重減輕腸病(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在受傷或脊柱手術後被放置在身體石膏中的患者會出現 SMA 綜合症,因此稱為石膏症候群。上腸繫膜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角度正常大約是38–56度,二動脈間的距離是10–28 mm,由於缺乏腹膜後和內臟脂肪(腸系膜脂肪),使得二動脈間的距離縮小至2–8 mm時,通過這個夾角的十二指腸第三部分因而受壓產生阻塞症狀。 診斷 腹部 X 光是非特異性的,可顯示胃部增大,腹部超音波及十二指腸造影最常作為診斷的主要測試,如果胃排空延遲,造影劑會在胃中停留長達 6 小時,十二指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會擴張,並且該區域的造影劑會“來回”運動,在對應於 SMA 對十二指腸的壓縮的十二指腸的第三部分,對比度會突然中斷,當患者右側臥或面朝下時,造影劑會流入空腸,斷層掃描血管造影 (CTA) 或靜脈造影劑 CT 掃描可顯示 AA 和 SMA 之間的角度和距離,任何影像學發現都必須與臨床症狀和對治療的反應相關聯,才被認為是重要的,磁振造影檢查(MRI) 可用於對IV造影劑過敏的患者,並且會顯示相同的發現。 相關疾病 有許多情況會導致類似於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體徵和症狀,如消化性潰瘍病、膽囊疾病(膽石病或稱為膽道運動障礙的功能障礙)、腸易激症候群、十二指腸炎、內臟神經病變、週期性嘔吐綜合徵和胰臟炎症。 治療 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治療需要團隊的協調努力,包括兒科醫師、內科醫師、胃腸專科醫師、外科醫師、營養師、疼痛治療師、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師,需要整個家庭的社會心理支持,這是一種排除性診斷,因此在做出明確診斷之前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治療試驗,延誤診斷和治療會使病情惡化,並可能導致致命的後果。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和手術干預,在考慮手術之前應先嘗試保守療法,最初可以通過胃減壓、電解質校正和營養支持等保守療法進行管理,這是保守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需要進行精神病學評估,當不能耐受經口餵養時,可以通過放置在梗阻遠端的鼻空腸管進行腸內餵養。 首先嘗試使用補充性高熱量液體進行頻繁的少量餵養,然後進行姿勢療法,接下來從鼻子插入一根管子到空腸(鼻空腸管),特殊配方用於通過泵輸送 16 至 20 小時的餵養,這將提供患者所需的足夠卡路里和液體,這圍繞著通過鼻胃管以幫助實現胃和十二指腸減壓,通過靜脈輸液復甦,以及監測和更換血清電解質,經由全胃腸外營養以提供足夠的營養實現體重增加,而促運動劑有益於改善體重增加,對於病程較短的患者,保守治療最能解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症狀和體徵。 對於具有急性表現的兒科患者能受益於單獨的保守治療,體重增加的目標是恢復腸系膜脂肪墊和扭轉角度損失並減少 AA 和 SMA 之間的距離,如果保守措施在 6 至 8 週內無效並且症狀惡化,特別是如果患者有劇烈疼痛且無法耐受胃腸道餵養,則需要進行手術,手術選擇包括胃空腸吻合術、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胃空腸造口術是一種將空腸環連接到胃的手術,但由於它充滿了問題,因此不再推薦。 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方法是腹腔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包括十二指腸第二段與近端空腸的吻合,從而實現十二指腸的有效減壓,該手術具有恢復快、腸蠕動功能改善和患者健康、小腸粘連和術後切口疝發生率降低、失血量最少、術後疼痛減輕以及最終美容效果好的優點。 結論 儘管這是腸梗阻的一種非常罕見的原因,但不應排除這種診斷,尤其是對於具有上述症狀和危險因素的患者,延誤診斷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還會影響患者應對不利影響的意願,診斷檢查主要包括CT和血管造影,早期診斷時可以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但如果診斷延遲或藥物治療失敗,則需要手術干預。 原文出處

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獲頒朱拉隆功大學榮譽博士

中國佛教會12月迎來年度盛事,理事長淨耀法師 12月10日獲頒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佛教管理榮譽博士學位,由僧王帕摩訶穆尼翁親自頒發。 在朱拉隆功大學的安排下,淨耀法師參加南北傳佛教座談會,並在會中發言時表示,他山之石可攻錯,希望藉這次的因緣能夠讓南北傳佛教多交流;淨耀還當場邀請僧王、副僧王來台,期盼南北傳同心弘法,也希望能夠進一步暸解泰國佛教運作的情況,借其經驗提升台灣佛教信仰的品質。 淨耀法師指出,佛教與伊斯蘭教及基督教號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綜觀目前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的信仰組織運作都是相當的成熟;而以佛教來說,本質上就是自由,所以《阿含經》裡面就有一句「寧帶百萬軍,不帶一個僧。」這是因為軍人是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但是僧眾每位修行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本質上與其他宗教不一樣。 但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淨耀認為,要能夠適應這個時代弘法的需要,確實需要有一個組織的運作,組織的運作在佛陀時代就有了開示,開示記錄就是戒律;每個人可以有自由,但先要有基本的道德觀,「先受戒者在前座」,這個就是倫理觀。 至於道德觀,淨耀認為,就是想要離苦得樂,須奉行不殺生,才能夠修行慈悲觀,又叫做慈心觀,凡事將心比心,我不願意被殺,相對的不殺別人;我的肉不願意給別人吃,所以我也不吃別人的肉,這就是佛教不殺生的觀點,建立在慈心之上。 淨耀說,目前世界這麼亂,就是因為現在所有人沒有慈悲觀,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踐踏別人的民主、踐踏別人的國家人民,甚至傷害婦女兒童,這都是非常不道德的,這種不道德的族群會遭天譴,所以佛教的根本教育戒律就是建立在慈心的基礎上,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在淨耀擔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期間,一直希望能讓戒律的觀念廣泛地推廣出去,讓傳戒的制度能夠比較完善;因為受戒之後仍有可能犯戒,這時需要有一個戒律法庭來導正,以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及制度,這將會是中佛會未來的工作重點。 淨耀希望藉著戒律法庭使得佛教運作更健全,讓戒律提升,教化功能更強大,間接帶動國家法治規範,道德觀的重視,進而促使社會和諧安定、人民幸福美滿。 朱拉隆功大學被評為泰國最有威望的第一所大學,此次的榮譽博士學位由泰國僧王負責頒發,連同朱拉隆功本校及分校3000多位畢業生及榮譽碩士、榮譽博士的頒發,場面十分盛大。 此次中國佛教會2023泰國參訪交流團,僧俗近30人參與,七天的交流行程除了朱拉隆功大學之外,還拜訪了泰國知名佛寺黎明寺、金山寺、白塔寺、臥佛寺、玉佛寺、白攬寺,以及佛光山在泰國設立的泰華寺,在相互交流中瞭解更多南北傳佛教的差異,以及泰國佛寺的文化。 參訪團中最年長的法師果清律師,全程參與陪同淨耀法師所有行程的活動,並在淨耀法師接受泰國僧王授證朱拉隆功大學佛教管理榮譽博士學位當下,贈與淨耀法師「弘護正法.統眾無礙」墨寶一幅。

山東烟台長島媽祖顯應宮「北庭天妃」來台遶境

新冠疫情後,兩岸宗教交流終於恢復,在山東烟台台商會長廖慶富等人的努力下,山東烟台長島媽祖顯應宮「北庭天妃」12日下午搭機抵達桃園機場,13日起南下遶境,19日離台。烟台長島顯應宮「北庭天妃」曾於2018年9月來台遶境。 原本湄洲媽祖要在11月來台,有239名大陸人士隨行,但其中有218人非宗教人士,因此,內政部以「未確實申報相關身分」為由,要求補件,以致未能如期來台。 有鑑於此,此次烟台長島媽祖顯應宮「北庭天妃」來台,都由大陸台商自發操辦,因此,得以順利入台。 廖慶富向梅花新聞網表示,山東烟台長島媽祖顯應宮「北庭天妃」赴台香緣之旅,由山東台商自行發起、恭請,有山東烟台長島「顯應宮」的「北庭天妃」、大甲鎮瀾宮和麥寮拱範宮贈送給黑龍江兩岸媽祖文化促進籌備會的「大甲媽」和「開山媽」等5尊媽祖來台巡安和探親。 廖慶富希望透過兩岸宗教交流,傳遞媽祖大愛,保佑國泰民安,祈求兩岸和平穩定、台灣經濟繁榮,企業鴻圖大展,人民安居樂業,家庭幸福安康,青年朋友們都能心想事成,更歡迎各方朋友們共同參與宮廟參香。 「顯應宮」座落於山東省烟台市長島所轄的廟島東部,占地90多畝,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900多年;明朝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是大陸北方修建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媽祖廟,也是世界重要的媽祖官廟之一。 顯應宮內供奉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尊宋代銅身媽祖「北庭天妃」,還存有清朝咸豐皇帝御賜的「神功濟運」金匾。中國媽祖文化與信仰傳承千年,有「南有湄洲,北有長島」之說,長島媽祖廟「顯應宮」與福建湄州島媽祖廟並稱媽祖「南北祖庭」。

何日生新書《善治理》. 探索慈濟永續傳承的圓型組織

921大地震是凌晨1點47分發生的,但3點鐘時,慈濟就已經在全台災區建立31個服務站,不少逃出家門的慈濟志工在震波停止後,立即衝回家,不是搶救自己的財物,而是找出制服然後穿上,趕赴服務站救災。沒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慈濟志工在災後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就已經就定位。 921,慈濟展現出不輸公部門的效率,讓全國人民第一次認識到它,自1966年成立以來,慈濟迄今已援助過12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最耀眼的「台灣之光」。 然而,慈濟這樣一個成立將近60年、橫跨五大洲、會員超過1千萬人的宗教性慈善組織要如何有效傳承、永續發展下去,也成為全球學術界感興趣的課題。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所著《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索》8月份由聯經出版社出版,25日在台北信義誠品書店舉行新書發表會。 何日生長年擔任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也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研讀哲學博士期間,何日生體會到佛教的慈悲利他與儒家的和合思想,可以作為經濟的核心力量,因此決心到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研究撰寫以佛教慈悲等觀念為核心的利他經濟哲學。 何日生在慈濟工作近20年,2018年他向證嚴上人告假,到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人,又回美國哈佛與哥倫比亞大學展開研究。2020年3月,何日生回台灣教書,由於美國疫情嚴重,就留在台灣,不再前往哈佛進修,改以線上參與研討與課程,2020年底,他完成《善治理》一書。 何日生在《善治理》書中主張,慈濟應該設立三個委員會,也就是三個圓型組織,核心是靜思精舍法師們組成的「靜思法脈委員會」,指導慈濟志工和四大志業主管的思想與精神理念。 第二個圓型組織則是「法脈宗門委員會」,由靜思法脈委員會遴選代表,結合四大志業的主管,統籌四大志業的發展。 第三個圓型組織是「慈濟全球合心大會」,邀集全球各分會的志工領導團隊每年召開,匯報各地會務、討論會務發展、相互借鑒;最重要的是訂定慈濟宗規,將證嚴上人的理念、各志業的運作規則、慈濟人的行儀等,寫成法典,頒布施行。 何日生指出,慈濟的三個圓型組織各有使命與定位,而每一個圓型組織都要具備「愛」、「信念」、「原則」三種元素,如此才能實現圓型組織的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