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念初/郭台銘2.0政治圖像

    郭台銘出國與家人團聚,「台銘幸福去了」,支持郭台銘再選的聲音仍未中斷,相關民調也把郭列入評比,真實的郭台銘與想像的郭台銘,在虛擬的政治圖像裡,充滿各種可能,郭台銘離台前心境與親筆留言的伏筆,是一種暗示,預知了各種可能的情節,「懸而未決」是韓家軍目前最無法放心的一件事,也是韓國瑜初選提名後見不到郭台銘面,爭取不到他全力支持的最大遺憾,郭台銘與蔡英文都說恭喜韓國瑜,郭台銘還多說了一聲祝福,其他的,就留待外界想像了。

    郭台銘沈殿後返台,若決定獨立參選,必須做三件事。

 

第一、戰略目標與定位必須精準:

    郭台銘目前的支持者,已超越了藍綠,不再是藍的框架下參選人,郭台銘若形成第三勢力,在最新的民調裡,也已經超前柯文哲,也因此,蛻變後的郭台銘,不要頂著國民黨的榮譽證參選,回到一開始人民的直覺來看戰略,郭台銘要超越藍綠,組勝利者聯盟的訴求是對的,也就是不再當個披著藍袍的老虎,而是以台灣人民為依歸超越藍綠的領導者。

    柯文哲很明顯是藍綠夾縫裡存活的政治人物,今批藍明批綠可換取中間選票,但郭台銘與柯文哲要不同的是,郭台銘講明了是要用藍綠人才,做一位打拼中華民國的領導人,中華民國派不是國民黨派,也不是民進黨派,過去總統大選藍綠版圖會各自歸隊,以擊敗對方政黨為最終使命,但歷經政黨輪替後,政治現實告訴老百姓,國家整體機器運作上,沒有大立大破,政治最終將成為謊言,每一位總統,都說要當個全民總統,陳水扁及馬英九都說過,但都無法做到,藍綠政治人物有一個原罪,這是來自內部的意識流拉扯,也唯有經濟人或科技人的中性背景,才能信服政黨及人民,全民總統有一種政治可能。

    郭台銘具有泛藍的DNA,回到中華民國派,成為全民總統,對民進黨而言,也有助於內部意識流調整,當兩個政黨都回到中華民國派的論述,而非極端的統獨之爭時,兩黨會愈來愈像,愈像代表施政的邏輯是較一致的,文官的穩定性也會較高,政策的轉換成本也會降低,政黨輪替對於台灣的前途與方向,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變動的可能是效能與創新能力,這是良性的競爭,也是全民之福。

 

第二、郭台銘的競選團隊必須重組:

    既然是經濟人進入政治領域,請把企業裡的創新思維用在政治場域裡,政治上提供意見的策士與團隊幕僚之間必須合組戰情室,決定戰略目標與戰術方法,憑藍綠拚鬥政治經驗的手法,不見得用得上,名人處方不是贏得選舉的必勝良方,政策的論述必須廣納更多專業人才及年輕族群,新舊媒體的傳播與發聲必須掌握主題與整合議題,不可流於廣泛而失焦等等,重組戰情室是贏的關鍵。

 

第三、郭台銘個人的2.0蛻變:

    郭台銘在初選期間所犯的政治錯誤,來自於企業致勝經驗與個人自信特質,老百姓信服郭董的企業經營成為首富的傳奇故事,老百姓同時也懷疑企業經驗在政府運作上的可能性,既懷疑又相信的過程裡,需要的就是解釋與展演的態度與內容,郭台銘的AI及大數據,在國家發展上的關鍵需要,是走在尖端的思維,但許多人並不了解科技的內涵與影響,這是知識菁英能認同的事,並不代表這是選舉裡的語言。

    郭台銘利用個人特質與經濟實務,延伸出來的郭氏政策,必須有更多團隊的支撐與平台運作,郭台銘在選舉政策上的訴求,不應只是個人秀,還是要打團隊戰,郭台銘的國際視野與國際外交,仍建立在團隊基礎上,而非個人交情。

    超越藍綠的訴求,是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特質,這是政黨參選人無法做到的,郭台銘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就是一種典範,如果韓國瑜的聲勢往下,國民黨即使想讓換柱事件發生,郭台銘仍須沉住氣,可以與國民黨間策略聯盟,但態度與立場必須堅持,這是郭台銘自許非脫黨參選而是獨立參選的重要精神,落敗沈思後,郭台銘跳脫藍綠,祝福韓國瑜,挑戰蔡英文,不同於柯文哲,孰能影響老百姓,贏得最大認同,誰就是2020的國家領導人。

至於郭台銘與柯文哲結盟,或是王金平與郭台銘合作,這都不是郭台銘贏的戰略思維,郭台銘該走自己的路,直接訴諸老百姓,而非派系或意見領袖,政治人走的路,郭台銘跟著走,只會走的不像,靠人扶持也不會走得穩。

    郭台銘有認真的一面,有真情的故事,有萌的可愛,有愛的真心,有救國的理想,這些種種不該只是宣傳的呈現,這是真實與特質,是隨行紀錄團隊的影像日記,可以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郭子軍,支持團隊就是領導人的影子,韓粉對韓國瑜的形象符號隱喻,郭台銘不能也犯錯。

    國民黨初選失敗,對郭台銘而言,是一個摔跤,是一次試水溫,是一種割捨,更是一種惕勵。

    郭台銘若想繼續參選,必須定位都想好了,心及團隊也準備好了才行,與馬英九當年準備好了不一樣的是,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少康中興,郭台銘代表的是跨越藍綠的中間選民,他是中華民國派,是中華民國創新發展的新選擇。

 

 

作者為微笑影室陳室長

●經授權刊載,更多文章見作者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