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曹若梅/「女皇」的內心深處始終孤寂

皇宮裡再度傳出嬰兒的啼哭,又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可是,微弱的哭聲像是不祥的徵兆,大家屏氣凝神的虔誠祝禱,不幸的是,這個小王子再度夭折,御醫不敢把消息告訴皇后凱薩琳,因為,這是她為彼得大帝所生的第12個孩子,也是早殤的第10個孩子,這20年間遭遇了10次的喪子之痛,彷彿讓凱薩琳的生命也變得脆弱不堪。

彼得大帝是17世紀俄國最了不起的沙皇(國王),他10歲即位,經歷一連串的宮闈內鬥、黨爭革命,24歲時才正式掌控大權,開始推動改革,俄國國勢逐步走上巔峰,自己也成為最具權威的專制君王。

不過,鋼鐵般意志的彼得,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就是他的感情路。少年時期的彼得瀟灑帥氣,第一位異性朋友安娜和他無話不談,算是他的初戀情人。這時的彼得思慮單純,心地善良,卻置身於氣氛詭譎的皇宮,安娜是彼得唯一可以傾訴心事的對象,兩小無猜的純真,還許下相伴終身的承諾。可是,身為王儲的彼得,無權決定自己的婚姻,必須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由朝廷為他議定婚配伴侶。

西元1689年,彼得迎娶了名門閨秀葉夫朵基亞,可惜兩人個性不合,話不投機,彼得嫌惡妻子過於保守拘謹,不能體貼丈夫承受的壓力;葉夫朵則是畏懼彼得的威勢,在丈夫面前經常是窘態百出,更別說是相知相惜,你儂我儂,尤其是在兩個兒子出生即逝的打擊下,葉夫朵鬱鬱寡歡,和丈夫的感情就更加冷淡了,雖然還有唯一的長子阿列克謝維繫著婚姻關係,兩人漸行漸遠已經無法轉圜。

阿列克謝的外貌和個性像極了母親,不為父親所喜,彼得大帝曾經公開表示:「有個沒出息的兒子,還不如身邊有個有出息的大臣。」阿列克謝深知父親對他的不滿,大半原因是來自於母親,他既無助又無奈,只好借助酒精來麻醉自己,但卻躲不過命運的擺佈。西元1698年,他的母親葉夫朵被趕到修道院,20年後,阿列克謝被冠上「勾結敵國,策動謀反」的罪名下獄,由他的父親批示了執行死刑的命令,阿列克謝被處決時年僅28歲。

為了穩定國內政治以及擴張疆域,彼得大帝經常整軍遠征,他竟在一次戰役中結識了第二任妻子凱薩琳,堪稱是最神奇的邂逅。凱薩琳出身寒微,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自小便四處打工貼補家用,17歲時經人介紹,嫁給一名瑞典士兵,日子依舊過的艱辛,她從來沒想過,俄、瑞兩國從西元1700年爆發長期的戰爭,卻是她生命中的轉捩點。

凱薩琳和丈夫在戰爭中雙雙被俘,成為境遇悲慘的俘虜。但是,凱薩琳的容貌秀美,反應敏捷,個性爽朗,竟能引來彼得大帝的青睞,從此成為彼得的摯愛,跟隨他南征北討,是君王身邊不可或缺的伴侶。凱薩琳和彼得大帝在西元1712年才正式結婚,這時她已經生了5個孩子,但只有安娜和伊莉莎白兩位公主存活;凱薩琳當上皇后之後,又生了7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存活。

「女兒,快到我這兒來。」彼得大帝對伊莉莎白公主最是疼愛。「你的膽識過人,善體人意,最像你的母親。」伊莉莎白公主是沙皇的掌上明珠,每個人都認為,她將擁有光明璀璨的未來。

到了適婚年齡的伊莉莎白,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彼得大帝有意將她嫁給法國王儲:「

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繼承人路易十五,伊莉莎白得知後雀躍不已。「父王,我一定會扮演好太子妃的角色,日後夫君成為國王,我更會努力調和俄、法兩國的關係,絕不讓父王失望。」於是,伊莉莎白苦讀法文,為迎接未來在法國的生活做足了準備,她學會法語,了解法國的歷史文化和宮廷禮儀,還閱讀了大量關於法國風土民情的書籍。讓人始料未及的,這一切努力竟是枉然,路易十四思考之後,拒絕了這門親事。「俄國地處北境,窮鄉僻壤不堪造就,豈能和我人文薈萃的法國相比?更別想高攀太子妃這個頭銜了。」

伊莉莎白傷心極了,不過,她那才貌雙全的美譽遠播,很快又等到愛情的降臨。這是位於普魯士一個諸侯邦國的王子奧古斯特。奧古斯特高大英俊,談吐優雅,氣度雍容。伊莉莎白開始苦練德文,兩人先以書信往來,再互訴心曲,感情逐日加溫,彼此認定是白頭偕老的終生伴侶。

伊莉莎白和奧古斯特情投意合,兩國朝野也一致祝福這樁姻緣,他們正式訂婚,只待擇日完成結婚大典,無奈命運再一次捉弄了伊莉莎白,奧古斯特王子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喪生,緊鑼密鼓的婚禮籌備嘎然而止,伊莉莎白數度昏厥,哭倒在露濕台階,此後她再也不期待愛情,以至於終生未婚,孤寂終老到53歲去世,時為西元1762年。

彼得大帝死後,伊莉莎白公主被朝廷排擠,不得不遠離權力核心,在鄉下過起農婦的生活,一待就是14年,直到西元1741年,才在禁衛軍的擁護下重返皇宮,即位為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她在位的20年期間,持續推動父親彼得大帝的改革政策,著名的莫斯科大學,就是在其任內設立的。但是,女皇的內心深處始終孤寂,感慨青春年少時,無法覓得良緣知己,聰慧美麗的她,就像是閃耀的北極星,看似遙不可及,卻又是高處不勝寒。她死後留下15000件華麗的禮服,讓後人憑弔女皇美麗的容顏⋯⋯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