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曹若梅/抗日戰爭中的『黑媽媽』

 「快來看啊,一個黑溜溜的洋人到咱們這兒了!」「來做啥的?」「是個大夫,要幫大家看病的。」村民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這時是西元1940年的夏天,中國正與日本進行艱苦的領土保衛戰,地處荒僻的河北省唐縣葛公村,即將迎來一位印度醫生,他就是柯棣華(Dwarkanath Shantaram Kotnis)。

 柯棣華原名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在印度孟買,家裡有兄弟姐妹6人,因為父親經商,擔任過市議員,還做過榮譽市長,所以經濟條件富裕,讓柯棣華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他也懂得力爭上游,在孟買大學讀的是醫科,之後還考取英國的皇家醫學院。

 「孩子,當醫生是個賺錢的行業,社會地位又高,你是不是考慮先結了婚,再到英國去留學?」「爸爸,我不這麼認為。記得以前你常告訴我,印度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我們要爭取自由和民主,建立民族尊嚴和愛國情操;而且,醫生是救人濟世的工作,豈能用收入多寡來衡量呢?」柯棣華的父親被他說得啞口無言。因為,英國在印度進行殖民統治早已超過百年,聖雄甘地不斷的呼籲印度人團結,致力於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柯棣華的父親也參與過這一類的活動,因此在柯棣華的心中,早已有了力抗強權的信心和勇氣,此刻,他感覺到有一項更艱鉅的任務在等著他,那就是前往中國。

 「他們將用刺刀挑起驚天駭地、撕心裂膽的慘叫,切斷千家萬戶愛情的紐帶,把太陽旗插在夷平的村莊廢墟上。」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形容日本的對華侵略,1937年發生在北平的『蘆溝橋事變』,正式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此時蔣中正的國民政府艱苦應戰,英、法等國陷於德軍的挑釁而無暇東顧,美國又完全置身事外。所以,國軍只能苦撐待變,傷亡慘重的情況不難想見。

 此時印度國大黨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接獲來自中國的公文,請求派遣一支援華醫療志願隊,為戰場上的官兵進行救治,柯棣華毅然決然的報名參加,和另外四位醫生一起從孟買出發,乘船經由香港前往廣州,時間是1938年的下旬。

 臨別依依,父親摟著柯棣華說道:「好好照顧自己,才能解除更多病患的痛苦。我在家裡等你,我們一年後再見。」誰都不曾預料,這竟然是柯棣華和父親的最後一次擁抱,而且,柯棣華再也無法返鄉與家人團聚了….。

 柯棣華在渡輪上開始學習中文,練習聽和說,他還會唱中文兒歌,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旅程,終於在年底到達重慶,這是戰爭時期的陪都,雖然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早已淪陷,日軍還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可是,重慶卻是截然不同的另個世界,街市尚未受到戰火波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相對顯得穩定富庶。柯棣華一行人被妥善的安排了食宿,還受到各界人士隆重的接待,熱情的邀宴是一場接著一場,但這卻讓柯棣華十分不安。「我帶著54箱藥品、器材和X光機是來醫治傷患的,不是來參加大宴小酌的。」於是他提出請求,要到距離砲火最近的前線去支援。

 第二年的2月,柯棣華來到河北省,戰爭洗禮後的景象殘破不堪,簡直讓他怵目驚心;可是,第一次看到皚皚白雪,讓生長在南境印度的柯棣華興奮極了,他像個孩子般在雪地裡又跑又跳,村民們全都看傻了眼。

 「工作吧!」柯棣華沉靜下來開始看診,這才發覺事態嚴重,醫缺藥少病人多,連張像樣的病床都沒有,村里的小廟就是診療室,後堂權充手術室,大炕上躺了一排病人,呻吟聲不絕於耳,柯棣華額頭沁出冷汗,心裡默念:「就和時間賽跑吧,多救一個算一個。」聽診器和手術刀從此幾乎是不離身了。

 「大炕改小炕,方便醫護人員進出,也避免交叉感染。」柯棣華抽空拿起土鏟,和村民合作『改炕運動』,大家逐漸發覺,這個皮膚黝黑的年輕醫生,不僅仁心仁術,而且滿腔熱忱,他曾經在兩個星期內做了500多例手術,問診800多人,晚上還自編教材,想要培訓醫護人員,最難得的是,援華的5位醫生陸續返國,只有柯棣華留下來,並且改了名字,把尾音的尼斯改成『華』字,表示他心繫中華,從此大家打趣叫他『黑媽媽』,意思是他像一位護衛眾人的好媽媽。

 轉眼間柯棣華已經來中國3年多了,期間他的父親病逝,但是他無法回去奔喪,因為,炮火之下有太多病患需要他,他提供自己的專業,犧牲休息和享樂,也賠上健康。超時工作和熬夜成了家常便飯,過度的操勞讓他得了癲癇症,幸好身邊有了賢淑的妻子郭慶蘭,還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孩兒,原本以為可以撐到日本戰敗投降,生活便可以趨於穩定,但是,前線的飲食粗糙,衛生條件極差,柯棣華又感染了寄生蟲绦蟲,身體情況就更糟了。

 1942年12月8日,疲累了一整天的柯棣華正準備回家,院方臨時收到一個慢性闌尾炎的病患,正處於生死關頭,柯棣華立刻親自操刀,病人是獲救了,但是他卻倒地不起,次日病逝,年僅32歲,村子裡哭聲四起,聲傳數里,大家永遠不會忘了他,來自印度的柯棣華醫生。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