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可妮報導】隨著本土化呼聲的向下扎根,這幾年台灣歷史小說越來越受到重視,包括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舉辦了首奬奬金120萬元的「台灣歷史小說獎」,催生了許多十萬字以上的長篇優秀作品。今年度的徵文剛剛於九月底截止。
除此之外,桃園市的「鍾肇政文學獎」長篇歷史小說奬日前也已揭曉,由張英珉的〈血樟腦〉以及葉公誠的〈追音〉這兩部字數超過十萬字的作品得獎,各獲奬金50萬元。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張英珉,現職為編劇,他也是國內文學奬的常勝軍,獲得大小奬項將近300項,對於台灣歷史小說非常有興趣,得奬的〈血樟腦〉是針對台灣先民為了要提煉樟腦出口而冒著生命危險的辛苦生活而發揮。
張英珉的另外一篇長篇歷史小說〈阿香〉以助產士的人生反映台灣從日治到戰後的社會轉變,則獲得了2017年台灣歷史小說獎的佳作。
針對歷史小說的創作歷程,張英珉在News98電台「民意新連線」節目與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的訪談中,分享了他的個人經驗,包括如何從歷史資料中尋找有趣的線索,再加上自己的文學創作。
賴祥蔚教授最近也投入歷史小說創作,他撰寫的短篇歷史小說已經得過幾項文學奬。賴祥蔚表示,受到陳耀昌與張英珉這兩位歷史小說作家的激勵,他決心把自己思索多年的構想寫成個人的第一篇長篇歷史小說。
賴祥蔚教授說,相較於張英珉很年輕就開始創作小說、得奬連連,本職是醫學教授及醫生的陳耀昌教授則是另外一種傳奇,他在六十歲才決心寫小說,一寫就寫出了多篇得到文學大奬的經典長篇歷史小說,其中一部作品〈傀儡花〉探討原住民與漢人的關係,目前已經成為公共電視年度大戲的原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