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雖然現在修佛的人很多,從事佛教研究的人也很多,但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仍然非常有限,而且成佛的人很少。為什麼?如果能把其中的原因找出來,對我們在精進修行上一定很有幫助。
有些人修行佛法是法師怎麼說,他就怎麼修。如果這位法師的造詣很深,能夠證到某一果位或某種境界,那麼追隨他修行的人也可能和他一樣,修證到某種境界。但如果這位法師並沒有到達那種造詣,他的領受者就很難了解佛教的真正意義。
善心未究竟 定慧入佛心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一般人只知道或是只關注「諸惡莫作」和「眾善奉行」,忽略了「自淨其意」這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所以一般佛教徒只知道做善事,不能得到智慧而成就佛陀。
其實,佛也是「人」經過修行以後,才證到正等正覺的果位,雖然世尊是佛陀轉世,但祂教導我們依照祂修行的方法來修,同樣也可以成佛。
當一個人能夠證到「自淨其意」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樣仍然不夠,所以我認為,就這樣的佛教教義而言,還不夠圓滿,沒有把佛教教義表達到最究竟。或許經文都是前人翻譯的,難免有遺漏之處,所以成佛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人對「一世成佛」抱持著懷疑態度。
佛教最重要的目的是成就佛陀,做善事雖然可以讓善根圓滿,但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須要有智慧,善根圓滿只做到了佛教三學「戒、定、慧」的戒。
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視守戒,釋迦牟尼佛曾對弟子說:「雖然有些弟子每天跟著我,但如果不守戒,是不會成就的。有些弟子雖然沒有每天跟著我,可是他能夠持戒,依照我傳的法來修,一樣可以成就。」
由此可知,跟著佛陀修行,首先還是要守戒,以戒為師,可見戒律的重要。然而除了「戒」,還有「定」和「慧」,一樣也不能忽略。
佛教三學「戒、定、慧」,戒是持戒,定是禪定,慧是般若,是絕對的真理智慧,不是相對的。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持戒,「自淨其意」是禪定,然後從禪定中生出智慧、生出般若。
菩薩六度萬行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可見「定、慧」的重要。很多大師,不管他是修淨土宗還是密宗,也不管他教別人修行的方法是什麼,都一定要修禪定,因為只有禪定才能「自淨其意」;從禪定中才能證到佛陀的偉大,才能證到世界宇宙所有眾生的佛性;只有在入定以後,才能證到自己清淨的本性,才能發現自己的般若智慧、絕對智慧,才能證入佛陀的本心。也就是說,你可以自己證到佛陀。
所以佛教的教義,不是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而已,應該還要更深一層地了解,在本來清淨的自性以外,還會發現法性,然後再發現佛性,最後證到無上菩提,這就是自證,自己證入本心。由此可知,見性是成佛的第一步,並不是見性就成佛了,不是見性就是正等正覺。
所以我認為,佛教的教義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果要成就佛陀,還要再加上「自證本心」。如果佛教只到「自淨其意」,最多只能到達見性,還不能成就佛陀。
覺悟菩提道 佛師引歸途
什麼是佛?我們先來看看「佛」這個字,它的左邊是人,意思是說,要成為佛陀者,一定是人;只有人才可以成佛。為什麼呢?我們常聽人說,「人身難得、明師難遇、正法難聞」,確實是有其道理的,因為佛與人以外的眾生不一樣,就是多了一個第三腦室,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在人體來說,這個地方就是淨土。
很多修行人都希望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能夠自度;要自度就要先覺悟,如果不覺悟,要如何自度?如果不能自度,更遑論要度他人,而且還要靠菩薩來度自己。也有人期待自己在百年以後,菩薩能夠度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應該早點來修行,由自己自度去西方極樂世界。
什麼是覺悟?要如何覺悟?有些人覺得,自己生活過得不錯,所以不需要修行,往往要等到走上絕路了,才警覺地發現,應該要走覺悟之路;等到快要死了,才想到佛菩薩,以前接引他來禪修,都說沒有時間,其實時間都是自己安排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做。
什麼又是開悟?要開悟什麼?當年世尊也是在開悟以後,離家修行,才找到解脫生死的方法。他在六年訪道的過程中,請教了所有大仙,都沒找到真正解脫生死的方法,後來他到雪山(喜瑪拉雅山)修行,在冰天雪地中禪定了三年,也苦修了三年,修得骨瘦如柴,一點元氣都沒有,就在快要斷氣的時候,有人供養羊乳給他喝,等到恢復體力以後,他開始有所覺悟。
覺悟什麼呢?他發現自己這樣苦修不是辦法,修到哪天生命結束了,依然不會成就,所以就一個人默默下山。當時跟隨他一起修行的五位隨從,以為他放棄了修行,就一一離開他。
其實,人的知識很有限,當自己還沒有智慧的時候,很難了解聖者的想法,因為人都是用知識來思考,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不一樣。
心如菩提葉 自淨根塵滅
此時世尊沿著河邊而走,他找到了一棵菩提樹。說到菩提樹,屏東達摩道場也有一棵,我非常欣賞這棵樹,它的葉子長得很像心臟,而且很光滑,不會沾染灰塵,同時它的葉柄很長,如果有灰塵,隨風一抖就散落了,所以我很欣賞菩提樹。
我們每天生活、工作,點點滴滴都是佛法,如果聽到別人說自己壞話,或是與人意見不合而吵架,如果能像菩提樹長長的葉柄一樣,表示心量大,撣一撣就沒事了,就像菩提樹抖一抖葉子,灰塵就掉了。
當時世尊在菩提樹下做了一個決定:「從今天開始,如果我不能成就佛陀,就死在這棵菩提樹下。」他發了一個這麼大的願心。
我們知道,要成就佛菩薩就要發願;我們修行也要發願。當然,要成就佛陀,就要「悲、智、願、行」,不只是修自己,更要利益眾生;要看到整個宇宙眾生,不是只看到家庭、社會、國家,要看得更遠。
所以世尊那天晚上發下大願後,就看到滿天星星閃閃發光。這滿天的星星不是天上的星星,而是世尊體內的每個細胞(眾生)在發光,這就是所謂的「夜睹明星」。
世尊在菩提樹下參什麼?參自己如何開悟,結果他發現,雖然人比其他眾生聰明,也比其他眾生理性,為什麼還不能成佛?因為我執和法執太重。
什麼是我執?什麼是法執?我們修佛法,不但要追根究底,還要活學活用,我們要把經典上學到的,活用在世法上、修行上和利益眾生上,這就是「轉識成智」,要把知識、常識轉變成智慧,把佛經或聽法師說法的內容轉變成智慧。轉成什麼智慧?轉成可以做為我們修行或利益眾生的智慧。
許多人都忽略了這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是一直不停地研究再研究,把經文背得滾瓜爛熟,結果反而成為一種法執,又沒有輸入心靈。一般從五官進來的訊息都會先到第六意識,最多到第七意識,總是停留在大腦,沒有進入心靈。如果能進入心靈,那就是智慧。所以大家在看佛經的時候,要想辦法把經文轉識成智,這樣看佛經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