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程富陽專欄】在虎年的小年夜,友人傳來中國大陸一些網路節目,推出不少中小學生在教室討論中國春節的傳統文化,及專屬單元對歷史傑出人物及作品的著說新解,內容精闢豐富,讓您在幾十分鐘內聽了其深入的解說,恍若速讀了幾本好書,令人如臨其境,同與神遊,有著潛移默化般的延伸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正面效果,與台灣當下泰半網路內容,皆屬政治文宣操作及商品銷售直播的介面,可說大異其趣。
不可否認,時下臺灣傳媒,在政治上似乎只知跟著美國節奏,亦步亦趨緊隨「美中博弈」的零和遊戲賭局而曲張脈搏;至於在文化上,也不得不與美國沆瀣一氣,凡事皆簡化推卸指陳:「這又是中共借『孔子學院』的特意傳播與文化統戰。」卻殊不知,任何的文明淵遠流長,最終都是貧瘠趨向多元,貧乏就於廣袤的必然結果。
而反觀我們的教育部,繼去年2021年2月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除修正「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將本土語言列入國高中部必修課程;繼之又將本土語按難易度分成五個級別,且可按興趣選修;一些資深老師早已憂心指出,這勢必造成同年級學生可修不同級別本土語的混亂,且課綱規畫缺乏考量師資整備,將為爾後教學造成不堪負荷的狀況;但奈何執政者一心「本土」為念,一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莽撞執拗,以致我們原來的國高中國語文教育,只好跌跌撞撞掉落一幅「兩處茫茫皆不見」的上下淒涼困境。
果不其然,近期即有訊息傳出,教育部傾向於支持台大學生會於去年下半年,所提案討論廢除大學國文必修改列為選修的通識課;理由是可避免修課動機低的學生占名額,也讓學生學其所好;這種表面上,像是鼓勵彈性學習的高教趨勢,並符合台大提倡「未來大學」的教務改革方向;但實際上,卻恰恰正是拋棄培養對國文的專究精研,令學子喪失對中華文化的深刻體驗與認同,使年青人在文化上,猶如失了根的浮萍,只能在水面上逞一時曼妙,然稍遇風雨,即支離破碎、慘不忍睹。
於是,莫說臺灣國文教育的未來,讓人擔憂是否會重演之前如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罔顧大陸北京和清華大學在國際大學評鑑上早把台灣拋的遠遠的事實,而公然批評説,台灣人把小孩送到此兩所大學就讀是「頭殼壞去」的脫線言論。
也讓人憂心那個曾經被華人世界視為中華文化燈塔的台灣中高等教育,終將淪為一群在「象牙塔」裏墮落的文青時代;而那個曾經執中華文化之牛耳的台灣杏壇,只能像周幽王的「烽火臺」,竟成了戲謔執干戈來救諸侯的鬧劇,豈不悲哉!
於是乎,今後台灣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學子,可能難再筆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仲淹高潔心志,亦難興湧「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東波闊達寄語;既無緣相識「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短歌行遠,也難曉諭「悟言一室之內,放浪形骸之外。」的羲之蘭亭雅趣;既難追懍「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顧命諸葛,亦無法想像「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橹灰飛煙滅。」的三國周瑜;既難聽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琵琶弦音,更遑論激盪「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的國殤情懷。
然而,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一樣,自己不爭氣,老怪人家對你造成威脅,這就如同犯了2千多年前先秦《逐客令》中的老毛病,一無所有,卻妄想自我獨尊;可笑的是,人家秦始皇尚且聽得進去諫言,而立即改弦易轍,愈發廣納天下英才;而如今的臺灣,卻反倒一昧往「本土」的意識陷阱裡頭攢;此等自掘墳墓的偏執與短視,卻正是李斯《諫逐客書》文中所揭示:「藉寇兵而齎盜糧」的愚蠢行徑。
在壬寅虎年小年夜,冥想兩岸國文教育趨向,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竟差距如此之大;而執政者,還未能著眼教育文化的統合,以化解兩岸的軍事對峙緊張;尚一昧在用「本土」之謬,來區隔兩岸的謀合,自誤於畫地自限、杯弓蛇影的交流困境,自陷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兵凶險途;讓我們2千3百萬台灣人面對2022虎年之際,在奮力抗疫之餘,還要憂心如自處於《水滸傳》景岡山那頭山中虎的危境,豈不令人痛哉!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