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程富陽》「政戰七十年」的回顧與前瞻!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民國111年1月6日,是復興崗「政戰學院七十周年慶」,該校係於民國39年由時任總政部主任的經國先生親自籌組,初暫名「政治幹部訓練班」,可說是「政戰學院」的源起;該班隨即於民國40年7月15日選在日據時代位於北投的競馬場,正式成立了「政工幹部學校」,並於同年11月1日,招訓學校第一期學生入學編隊,復於民國59年10月31日,正名為「政治作戰學校」;直到民國95年9月1日,因國軍組織改制而改隸國防大學,更名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復興崗遐邇中外 使命係吃冒負忍 
    政戰學校的創建伊始,可說是先總統蔣公檢討大陸失敗原因,而責成經國先生開創一所深具黨魂、黨德、黨義與黨紀,而後擴大綜合政治、新聞、藝術、音樂、影劇、外語、法律及體育的革命軍事院校。當年設址於北投的競馬場,起初對外的代名為「覺村」,乃取「自覺覺人」之意;唯經國先生認為此二字,稍屬消極,後經全校師生討論而更新定名「復興崗」,並函請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明令公布;從此,「競馬場」遂成歷史名詞,而「復興崗」則遐邇中外。
    翻閱政戰學院70年的建校發展歷程,可說既是建軍復國教育的一部發展史,更是70年前蔣公及經國先生萃取國共內戰失敗總結,以教育復國理念的實踐;亦可說是窺視歷史的軸痕,是記取失敗的迴響,是總結現實環境情勢而創建的一所多元軍事教育學校。它擷取的是蔣公開創黃埔軍校「精誠團結」的校風;它遵循的是經國先生黽勉政戰幹部「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忍人家所不願忍的氣。」的信條;它秉持的是面對戰爭與和平需具備「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難」的信仰。
將軍籌擘專書 解析政戰歷史 
    曾於民國87年,任職本校副校長的14期王漢國將軍,在為慶祝此次政院七十周年慶而籌擘編撰的《政戰風雲路》一書中,就舉荷蘭史學家慧辛迦(Johan Huizinga)曾說過:「對於歷史而言,問題永遠是:『向何處去?』」的這一段話,明白揭示身為復興崗人,要讓政戰七十年,能撥雲霧、見青天、呈全貌,只有從歷史的角度,去解析其存在時代過程間千絲萬縷的軍政錯綜關係,及梳理其在國際風雲變幻中的萬端經緯,更尤須釐清它未來挑戰與發展方向的願景,方能揭曉它將駛向何處的最終答案;而這也正是身為復興崗子弟,所應背負的時代責任與使命。
    不可否認,在上個世紀隨著國軍轉進臺灣後的4、50年代,由經國先生結合軍事力量與政治教育,以思想植根,組織佈局,心理攻心,情報明敵,謀略誤敵,群眾制面,深化精研所謂「六大戰法」的軍事教育,及攫取大陸國共戰爭失敗經驗,再次以「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理論所創立的政戰學校,其所開拓及延伸的統合力量,不但為臺灣鑄造了一支團結全民、深值民主意識的國軍,也為20世紀60~80年代在復興基地所創造出的舉世政經建設奇蹟,奠定了堅實扎根的基礎。但自上世紀90年代起迄今,國軍基於現實的政治環境丕變,在歷次國軍兵力結構組織改造的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等,都對國軍政戰的編裝員額作了大幅調降,讓我政治作戰能量大為削弱,頗讓部分政戰同仁興泛幾分「今不如昔」的感慨。
時代蛻變轉折 政戰與時俱進
    然而,時代的轉折驟變,也許正是對復興崗人的鞭策與挑戰,而「知識的淬鍊、教育的傳承、文化的發揚,中華的復興。」也正是新時代賦予現代政戰使命必走的道路。今日政戰學院更已從昔日純軍事的「團結三軍、戰勝敵人」使命,精進到今日深化非傳統安全領域,培養學生具備「領導管理」、「輔導服務」、「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研究分析」、「思辨創造」與「團隊合作」等多元能力的軍事教育單位;從原本形塑單一軍事智能,演進到廣泛心輔、文宣、心戰、軍聞、民事等專業知能,培育文武合一、術德兼修的現代化國軍軍官,以肩負新時代的政戰任務。
    「政戰學院七十周年」的校慶,在颯颯凜冽的刺骨寒風中,在新年伊始的新穎校園中,由院史上第一位女院長陳育琳將軍揭開慶祝大會儀式,正象徵著政戰嶄新的時代面貌。院慶藝文節目由該校應用藝術系系主任張旭光統籌策劃,特邀請70位已列臺灣藝術界名家的政戰先後期藝術人,陳展其為賀院慶的藝術聯展,一幅幅精彩的作品,激盪的正是復興崗人為政戰奮鬥的寫實描繪;由各期音樂系名家組成的「美聲饗宴」,則唱出臺灣70年在風雨飄搖中始終充滿信心的合鳴;由學生部各系所師生協力推出的教學成果展,正標示今日政戰學院正走向一條軍事教育的新道路;而新聞系舉辦的攝影特展,則把身為復興崗子弟70年來,無論其在國內外各政經軍心層面的頭角崢嶸,作一濃縮而有趣的敘述;另藉「軍藝·榮光·影劇人」專展,顯露政戰影劇人在臺灣影視界逾半世紀的輝煌與枯榮;至於院史館的導覽,更具體呈現政戰70年來蛻變創新與傳承延續的精神。
    回顧歷史興榮 展望未來挑戰 回顧政院創校70年來的艱辛起伏,面對今日政戰的未來之路,身為復興崗上的一員,當對這逾一甲子軍事教育學院歷史的顛簸與迭宕,要有深刻的反思與暸解;追懷政戰在經歷昔日興榮與未來展望,更要具備肩負重任與承擔的體認;而面對時代的驟變與挑戰,除要戮力同心,對於承載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更需秉承一份奮鬥不懈的堅持。
    復興崗人實無法懷具詩人那種「回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悠情;政戰同仁也無需長鳴「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的滿懷噓嘆;因為此刻,只有以無懼負重前行的革命擔當自詡,只有秉持追循那一批批曾風簷展讀卻身影漸遠的前賢熱忱;那份永續不懈的復興崗人精神,方能無畏地向未知的百年願景挺進,而讓它如不墜的花朵,將其芳香永遠綻放在中華民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復興崗上-政治作戰學院」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