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可以磨成針!在收藏道路上,堅持是不二法門。
走過41年的摸索、探查、求教、追蹤,用打拚事業的精神,孜矻覓尋,尤其投資事業的永續態度,義無反顧。
「錦燕堂」主人,何錦榮與黃秋燕,是殷實夫妻,夫唱婦隨,在創業與收藏路上,都是亦步亦趨。
如今,成立收藏堂號之後,繼續《錦砂燕賞—錦燕堂藏紫砂器》的專書出版,讓人一窺他的收藏高度與厚度,特別是41年來,未曾停歇的毅力與熱情。
12月13日受邀參加「錦砂宴賞安平雅集」活動,一早抵達位於台南安平的瑩聯公司。
這是由知名建築師毛森江所設計的樓宇,素雅的清水模牆,比較像低調奢華的民間宅邸,不是工業生產的企業總部。主人實事求事的個性,盡在不言中。
登門上樓,大客廳裡的簡約茶席中,拉開一天精彩序幕。
原木長桌,素樸俐落,「錦燕堂」主人的精神寄託所在。紫砂是何錦堂的收藏重心,而茶事則是他的雅好。
當典雅紫砂茶壺,加上陳年老茶,泡製出琥珀色茶水,緩緩倒入青綠瓷杯,在茶香四溢中,享受著主人的好心情,茶汁溫潤柔和,含在口中,餘甘無窮。
當主人的話匣子打開了,談收藏、談創業,也談家庭,更重要的是,他走過41年收藏之路後,開始思考著更多元的分享境界。他希望在家鄉蓋一座收藏博物館。
因為來自鄉間,土地成就了何錦堂的事業與人生,飲水思源,現年65歲的何錦榮,倍見使命感。
「如果可以利用自有的老宅空地,打造一幢專業紫砂博物館館」該是下一個階段的努力目標。
何錦榮所謂的老宅,就在台南、高雄交界處的興達港附近,在參訪各地博物館之後,他心有所願。
一座以現代化的條件,足以安頓保護收藏品之外,更供作教學、研究與推廣,然後開放外界參觀,帶動地方藝術文化氛圍。
這樣的夢想,看似遙遠,但對坐擁滿滿收藏品的何錦榮來說,其實,也是「天涯咫尺」,有夢最美,理想相隨。
1955年出生於高雄茄萣鄉的何錦榮,大半生,未曾離開過南台灣的艶陽與土地。他從小酷好戶外活動,踢得一腳好足球,曾入選國家代表隊,從年輕開始,練就好身體,無懼於吃苦。
這種運動員的能力,也隔代遺傳給他的孫子輩,無分男女,陽光個性之外,各個都酷愛運動,曬出一身黝黑。
但是在早年的台灣,運動之路坎坷,很難發展成志業。何錦榮心知肚明,他和一般年輕人一樣,離開了學校,尋找謀生途徑。就業的第一步,就在台灣鋁業公司,從跑業務開始。
台鋁的前身,是「日本鋁業株式會社」,成立於1935年,頂盛時期曾號稱是全世界規模第二大製鋁廠。
國民政府來台後,接收更名「台灣鋁業」,出現兩極化命運,一度為績優國營事業,是眾多青年求職首選,最後卻弄得關廠棄置。
何錦榮初入職場,沒有太多選擇,他帶著從小在運動場上踢足球的幹勁,以拚命三郎精神,苦幹實幹,完全不計較,什麼粗活,交在他手中,都是使命必達。
因此,他比同儕握有更多學習磨練機會。從設備發包、組裝、試俥,他全程見習,練得真傳,尤其培養出對機工生產的概念與興趣,為日後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6、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農村轉型工業開發。工業起步,基礎五金,前景看好,外銷市場,潛力無窮。
一心出人頭地的何錦榮,很早就貼近社會發展脈動,嗅聞出機會,他知道傳統製造業的發展,勢必從五金的基礎開始,而工業用刷子,正是砂輪機的基本配件,因此放大膽子,和友人合資開起工廠,初期鎖定砂輪機刷具相關產品。
鄕下孩子走上創業之路,沒有特殊背景,苦幹實幹外,更多看天吃飯風險,因為大環境時有起伏。
例如,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中東戰爭爆發,油價上漲,台灣經濟,大受影響,當時許多中小企業,陷在半停工狀態。何錦榮深知自己沒有後路可退,更咬緊牙關,朝思暮想,尋求突圍之道。
他拉高視野,爭取真正的競爭力。刷子既是消耗品,也是物件處理必備工具,他希望從中開發新商機。
因此,親去查閱資料,尋求商機,主動聯繫國際,爭取世貿中心的協助。這樣的作事態度,為他的工廠,找到國際行銷的機會,快速否極泰來,扭轉劣勢。
1985年未滿30歲的何錦榮,在摸索出竅門後,在高雄茄萣成立「瑩聯」企業,推出自我品牌「Union Brush(優利牌)」,以不一樣的創業視角,建立利基,日後加碼積極投入自動化生產線的建構,廣闢外銷多元接單機會。
從草根創業,到與日商、德商合作,資源累增,加上他一路採取少量多樣客製化的路線,成為優勢,特別是,國際合作夥伴的進駐,提供的資本財力與風險控管,對資源單薄的年輕人來說,有著如池魚得水的神助力量,一步一腳印,累積經驗與成果。
屈指一算,35年光陰逝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瑩聯訂單,大部分來自國際,同時,又同時具備生產與技術服務的公司,尤其,與時俱進,跟上國際產業的轉型腳步。
例如,千禧年後,配合高科技產業升級轉型需要,無塵室作業環境,TEF-LED液晶半導體面板清洗刷、精密工業和科技業用刷,何錦榮無役不與,冷靜加上智慧,打造出難被替代的製刷產業王國。
在創業,何錦榮鍥而不捨,也不畫地自限,看似製刷的小產品,依舊能夠飄洋過海,成為橫行各產業,無可限量的利基產品,是產業界小而美、小而精的營運範例。
在藝術收藏的道路上,原本崎嶇難行,但何錦榮則是以「愛到深處無怨尤」的情懷出發,上山下海,腳步不斷,問聖求賢,累積經驗,最後內化為自己的收藏專業,膽大心細,挑精撿良,絲毫絕不馬虎。
何錦榮從24歲開始收藏。最初,他以台鋁業務員的5倍薪水,購藏了生命中的第一把紫砂古壺,那是清徐恒茂製的〈朱泥蓮子壺〉,朱泥色正,包漿瑩潤,令他愛不釋手,也註定要「玩壺一生」。
25歲專程去香港羅桂祥的雙魚藝瓷公司,搜尋訊息,《香雪莊藏砂壺》、國際拍賣公司的《宜興名陶》拍賣圖錄,專業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何錦榮一一收集研究,把收藏完全活化,而足跡遍及了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紫砂產區的黃龍山、白碭山的丁蜀,不只收藏完整器型,連破片標本、泥礦標本,他也不錯過。如今,不只講得一口好紫砂,連紫砂礦土,他都如數家珍,琅琅上口。
回首前塵,何錦榮一出手就不貪小便宜,起手式高,膽子大,心意堅定,都註定了他可以在紫砂收藏界卡到重要位置。
當回頭再看41年緣起的那把壺寶,不但陪伴把玩迄今,而且,像把壺寶成店為能夠接續善緣、招弟引妹的同心圓點,讓收藏雅興,與日俱增,開枝散葉,建構出目前的完整收藏體系,足以笑傲收藏領域。
這41年的尋尋覓覓,究竟累積了多少好東西!?
「大大小小,上千件吧,至於精緻度高的,大約4、5百件!」何錦榮誠實成性,不作掩飾,實話實說。
何錦榮至今沒有停止收藏腳步,只是物件看多了,越來越挑,現在下手,非精即良,不再作泛泛的購藏。
究竟收藏帶給他的好處是什麼?!
首先,生活盡藏紫砂樂,國學大師林語堂曾說,只要有一個茶壺,中國人到那裡都快樂。
的確,一只小紫砂壺,從創作師傅、雕工、刻紋、印章、詩句、精彩絕倫,各不相同,是很好的知識來源,每一個出處細節的探究,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工作之餘,孤燈相映,物我交流,美在其中。夫妻之間,相互討論,共賞共娛,彷彿成為彼此的一份信仰。
員工的領導統御,再多的規管指責,都不如在茶席上,遞上一杯熱茶,在眼神交會中,傳達愛的叮嚀。
和客戶談生意,也不一定要劍拔弩張,沏一壺好茶,說一段茶文化,當話題從茶葉、茶具、茶水開始,氣氛祥和,攻防自在,心想事成。
從收藏帶來的生活享受、人和關係,讓他的創業人生,總是在踏實中,順利向前。
其次,往來攀交鴻儒情。
何錦榮的收藏,跨越東西數百年,明清宮廷,文人士胄、歐洲貴族、民國以來蔣彥亭、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紫砂七老,外加馮桂林、汪寅仙,從藝術的神交中,相知相解,惺惺相惜。
例如,2年前何錦榮夫婦到東京拜訪旅日藝術家王傳峰,席間就出現日本現代建築師隈研吾,酒酣耳熱,加上茗茶飄雪香,紫砂話題不斷,王傳峰以「賞藏壺中天地為載體,行中華文化傳承之根脈」勉勵何錦榮夫婦,而推廣「弱建築」的大師隈研吾也親題「壺中天地」留記。尤其在紫砂壺上題銘,成為何錦 榮珍愛有加的紀念物,更銘記與昇華那份期許。
果然,返國後,何錦榮對自己的收藏更有方向感,出版收藏專書,投入藏品盤查建檔與研究,在專業領域更展現自信與智慧。
近期,一次又一次的「錦砂燕賞」活動,近悅遠來,賞壺品茗,共遊特殊景點,留下珍貴友誼與美麗回憶。
第三,找到生命傳承趣。
何錦榮夫婦育有2子5孫,是典型「作人」有成,年紀輕輕就含貽弄孫,是圓滿人家。
本來收藏只有夫婦倆的事,現在專書出版,專業客人拜訪交流增加,兒子媳婦都參與接待,酷愛運動,一臉陽光健康的孫女孫兒,也加入餐敍行列,收藏彷彿成為何家人團聚忙碌的嶄新理由,藝術傳家,悄然上路。
身為珍視土地情感,打拚有成的企業家,光耀門楣外,反饋家鄉,一直是何錦榮念茲在茲的信念,為家鄉打造「紫砂」博物館,雛型已浮現,如何在未來的歲月中,結合建築,讓藝術之光,文化傳統的普世價值揚升,共迎家鄕晨曦夕落,留住永恆。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