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沒跟上同伴的腳步,很可能他聽見了另一種鼓聲。」梭羅在《湖濱散記》的文字。年輕的陳子倢人稱扣扣老師應該是聽見了心底另一種鼓聲。
「南澳」不是斷橋的「南方澳」。宜蘭「南澳」是蘇花公路直衝花蓮而去,容易被呼嘯而過、被忽略的泰雅族部落,這裡有人口外流、未婚生子、隔代教養、單親、人口老化等問題。
南澳應該是社會認知的「偏鄉」。很多家庭為小孩唸國中為升學就都出去了。但是陳子倢扣扣老師和她的夥伴們卻進來了,她們還發願要待10年,她們帶領蓬萊國小六年級8個學生認識家鄉和種茶籽油的契作農友互動並記錄土地和人的關係,走訪商家民眾踏查詢問「南澳鄉像什麼?」接著還將要讓小孩為家鄉社區做點實質的議題活動,將動手設計並去完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圖書館」空間,擴大在地認同交流。
陳子倢有個不同於一般九十後順利優渥的成長過程。她很早就自食其力進入社會,因為小時候家庭親子關係不睦,叛逆翹家獨立生活被父親找回去,又因唸復興美工夜間部又再出外半工半讀,她自己承認不是制度下的「乖小孩」,因緣際會在同學的引領下進入教會,她說她17歲被牧師「接住」,教會和牧師陪伴她7年成長,牧師告訴她「永遠要往下做」把眼光把機會資源給下一代的小孩。
教會還教導她「不可教人看你年輕,總要在愛心信心清潔上做眾人榜樣」使她及早警覺要處理情續關係,同理更多年紀的人,時時有超齡的更全面、更大格局的學習洞察。
她特殊的生命經驗也促使她決定做人的事業,她25歲創業,打造「小人小學」品牌,她不僅是籿苗創學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做城市家庭親子關係教育活動,還進一步是籿苗教育發展協會發起人,做偏鄉小孩認識自己家鄉環境的公益事業。
陳子倢這天來電台受訪,談「人的工作,很幸福,可以看得見,可以很感動,但是成本很高!」其實最貴的是時間是陪伴是等待。陳子倢說了一個她半工半讀唸台北海洋技術學院,並協助教會出外擔任青少年輔導員去演講的例子,她指進門要開講,但一個女生就是大咧咧地橫坐在中間,拿著粉餅粉撲在化妝,陳子倢問她要不要聽課,女學生不理不睬,接著陳子倢輕聲在女學生跟前說「待會兒下課後我告訴妳一個更貼粉更好用的粉撲」這女生移位回座認真聽完演講,並走過來遞上一張字跡工整的卡片「我從來不相信大人,但這一次我願意相信老師」陳子倢看著這女生,看著這卡片激動地看見女生眼睛裡不一樣的自己「價值意義」。這感動沉入心底,成為她人生志業前進偏鄉的鼓聲--咚咚響。
「當我們認識自己的根,有一天我們會記得回來!」偏鄉小孩出去讀書工作後會回來嗎?
27歲的陳子倢偶遇南澳茶籽堂團隊,她去年底來到南澳蓬萊國小,這個全校六個年級學生僅有91人,其中超過63%有58人是原住民的學校。她們團隊自費的公益的,每個月一到二天帶領小孩自主分組討論和協商,進行農友農地農作訪談,以及「南澳鄉是什麼」在地踏查活動,並教農友手機使用和「抖音」。陳子倢很慎重的發文邀約各界來參觀蓬萊國小小朋友的策展和學習成果發表會。
「阿公你有沒有去過7--11?」這個看似不成問題的問題卻是蓬萊國小小朋友對60多歲農友的發問,而意外地也確實有農友生活在社區卻堅持進出小甘仔店,始終終沒有走進去過7--11。
這12歲和60多歲世代的差距是便利商店?是手機「抖音」?是起早耕地農作?是未來和過去?
我趕搭火車,在接近中午進入「南澳」這只有北上和南下兩個月台的月台上,走過一眼望穿,沒有收票員的小站,車站從進站到出站約莫20多步的距離,兩旁有個賣涼水珍珠奶茶的小舖,和賣火車票的窗口,然後就是兩列旅客歇息的塑膠椅,有幾位等待買票搭車的原住民婦女在交談著。
太陽很大,走出車站就看見圓環,似乎台灣各地車站前都有引導車流進出的圓環,只是這圓環中矗立的是個站在蓮花座上的白色媽祖抑或觀音雕像,隱約透露這是漁港!繞過圓環筆直走去蘇花路上,在陌生鄉鎮的大街上左右來回探尋方向目的地,公路往南去的左手邊牆面看見南澳鄉泰雅族圖案的牌子,但是公路右手邊的門牌則是蘇澳鎮,蘇花路穿腸而過畫界兩個原住民和漢人住民鄉鎮。我往走去再逛回來往右走去,目測一公里多路遠的兩頭各有一間7--11,揮汗走進靠近蓬萊國小的7--11,看著大人帶著小孩坐著吹冷氣的、買冰咖啡的在地人的生活日常。
蓬萊國小在朝陽社區的前頭,而南澳國、高中完全中學就在穿越蘇花路的另一邊,走路15分鐘即可,但是問到小朋友大多會捨近求遠,當地有能力家庭的小孩小學畢業都移居去宜蘭或羅東等城市唸書了,南澳留下的是刻板印象是負面的早婚、抽煙、喝酒以及升學不好等負面評價。
「茶籽堂」現代簡潔的佈置會場,處在朝陽社區兩排老舊住屋之間格外突出,走進這社區街廓150幢住屋,約有超過50幢空屋子,有些傾頹失修的落寞,但是靜謐的午後,突來的人來人往進出、轟然笑聲,陳子倢團隊和小朋友單純樸實的語言文字和在地鄉長、校長和社區居民擠滿屋子的熱鬧參與,頓時使得老舊社區生氣勃勃留。
茶籽堂的茶籽油的契作開啟在地創生的可能性,而陳子倢團隊帶來教育文化的刺激擾動,改變成真?
陳子倢發願要蹲點南澳,她們團隊將駐足10年走訪串連8個部落的學校合作,一方面做108課綱國小學生認識自己家鄉的踏查記錄課程,以及師資培力工作坊,還將展開七、八年級國中女生的藝術工作坊,進行未婚生子的防範性教育,她笑說屆時37歲應該可以看見這些陪伴過的孩子的成長,看見南澳的發展軌跡。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